从书贵瘦硬看历史上杨贵妃的身体到底是胖是瘦-该是澄清的时候了

导读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三十岁后的杨妃,在古人眼里,已经老了,可能也会发福。到宋人那里,益发添枝加叶,杨妃之胖,从此不可收拾。然而矮子看戏,全凭耳食,纵然千言万语,实在不足为凭。


元代画家钱远《杨贵妃上马图》局部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

元代画家钱远《杨贵妃上马图》局部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


中国人说美女,有“环肥燕瘦”之称。

这个成语,大概出自苏轼的《孙莘老求墨妙亭诗》:“杜陵评书贵瘦硬,此论未公吾不凭。短长肥瘦各有态,玉环飞燕谁敢憎。”“汉典”上的解释:“唐明皇宠妃杨玉环,与汉成帝嬖后赵飞燕,一肥一瘦,各以此擅胜而並美。”

杜甫在《李潮八分小篆歌》里认为,“书贵瘦硬方通神”,作为书家的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,认为不同的风格各有其美,好比赵飞燕和杨玉环,虽然胖瘦有别,不能说哪一个不漂亮。



书法上“环肥燕瘦”确实各有其美

书法上“环肥燕瘦”确实各有其美


寻常都说“唐代妇女以肥为美”,除了动不动拿杨贵妃说事,还有大量传世的三彩人物和仕女画为证。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唐代贵妇,多半体态丰满,面庞浑圆。浑圆的结果,不仅把眼睛挤小了,还挤出了双下巴。唐代妇女的着装为短襦长裙,裙腰高,直至腋下,上衣较紧身,裙子则追求宽大。宽松的长裙,似乎正好配合仕女们的丰满身材。


永泰公主陵壁画中的“双下巴美人”。永泰公主,唐中宗李显第七女

永泰公主陵壁画中的“双下巴美人”。永泰公主,唐中宗李显第七女



然而奇怪,多年读唐代的文学作品,并没有读出唐人喜欢肥胖的意思,反而正相反。拿唐诗来说吧,五万首唐诗,作者来自社会各阶层,描写女性的内容丰富多彩,然而印象里,大家还是觉得女人以苗条为美。白居易描写家伎的“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”,名句广传,人所熟知。仅此一例,就把习俗的认定打了一个巨大的折扣。我们总不能说白居易有怪癖,如非洲某些部落的酋长,死活要与众不同吧。还有杜牧,他与喜爱的小妓女分别,写下“娉娉袅袅十三余”的赠诗。娉娉袅袅,当然是赞扬对方体态轻盈。附带提一句,诗里的“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”是说“红灯区整条街上的女士,卷上帘子各自站在门口拉客,哪一个也比不上你。”有人把它简化为“春风十里,不如你”,读起来甜丝丝美滋滋的,可是女孩们若要转为自用,最好还是谨慎些。

杜牧还写到大画家周昉画的屏风:“屏风周昉画纤腰”。我们对照一下周昉传世的《簪花仕女图》等,真的要跌破眼镜呢。


周昉传世的《簪花仕女图》,可是并没有“纤腰”

周昉传世的《簪花仕女图》,可是并没有“纤腰”


说到底,艺术作品与现实的关系,不能简单对应。明朝的版画里,美女们头和身躯的比例,经常只有一比三,毕加索有段时期专画粗胳膊粗腿的胖女人,这能说明明朝和毕加索的西班牙的女人,都长成了这般模样吗?


(左)明·陈洪绶《执扇仕女图》;(右)唐寅《孟蜀宫伎图》。感受一下“四头身美女”

(左)明·陈洪绶《执扇仕女图》;(右)唐寅《孟蜀宫伎图》。感受一下“四头身美女”


这个问题回头细说,此处先谈“肥胖美女”的代表杨贵妃

杨妃的体态和容貌,《新唐书》后妃传里没提,只说她“善歌舞,邃晓音律。”《旧唐书》提到了,说是“太真姿质丰艳,善歌舞,通音律,智算过人。”丰,既有丰满、也有好看的意思。丰艳,即使指的是丰满艳丽,丰满也不是肥胖。唐明皇和杨妃的爱情故事,唐人谈论极多,然而很少她的容貌描写,陈鸿的《长恨歌传》算是比较详细的:

“鬓发腻理,纤秾中度,举止闲冶,如汉武帝李夫人。别疏汤泉,诏赐澡莹。既出水,体弱力微,若不任罗绮。”


陈鸿说,杨贵妃不胖不瘦,恰到好处。“体弱力微,不任罗绮”,还给人娇弱的感觉。汉武帝的李夫人以“妙丽善舞”著称,据说体态纤长,弱不经风。病逝之后,武帝伤悼不已,写下《悼李夫人赋》,说她“美连娟以修嫮兮”。连娟是曲折纤细的意思。把杨妃比作李夫人,很难产生肥胖的联想。《长恨歌传》是和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配合的,《长恨歌》里,关于赐浴温泉,白居易这么写: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侍儿扶起娇无力,始是新承恩泽时。”很多人读到这一段,看到“凝脂”二字,马上想到胖。殊不知凝脂只是形容人的皮肤白腻,不是说身上到处都是凝聚的脂肪。凝脂的比喻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: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”。这就说得很明白,是皮肤白如凝脂,不是皮下多凝脂。


白居易和陈鸿都没见过杨妃,但白居易曾经遇到一个亲眼见过杨妃的人,这人是天宝年间的宫廷乐工,他这样形容杨妃:“贵妃宛转侍君侧,体弱不胜珠翠繁。冬雪飘摇锦袍暖,春风荡漾霓裳翻。”(《江南遇天宝乐叟》)。“体弱不胜珠翠繁”,和“娇无力”一样,都对应陈鸿笔下的“体弱力微”。


唐朝帝王思想开明,皇帝的风流韵事,大家随便谈,这在宋以后是难以想象的。牛李党争中,李德裕的门人韦瓘作《周秦行记》,企图嫁祸牛僧孺。《周秦行记》写牛僧孺夜行伊阙鸣皋山下,遇到西汉薄太后和四位前代的帝王嫔妃,包括刘邦的戚夫人,王昭君,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妃潘玉儿,还有本朝的杨贵妃,一番饮酒酬唱,最后由昭君侍寝。文中对各位后妃的描写,根据历史记载,结合人物的性格和命运,或实或虚,相当传神。关于杨妃,小说里写道:

“见前一人,纤腰修眸,仪容甚丽,衣黄衣,冠玉冠,年三十许。太后曰:‘此是唐朝太真妃子。’”


唐人小说虽恣意驰骋想象,但记述和议论用史笔,有严谨的一面。此处形容杨玉环的文字,全部有来历。核对一下,便可知道作者出语有据:

1、冠玉冠:玉冠为道士的帽子,暗示杨玉环曾为女道士;

2、年三十许:杨妃死于马嵬坡,虚岁三十八;

3、衣黄衣:《新唐书.五行志》:“天宝初,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,妇人则簪步摇钗,衿袖窄小。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,而好服黄裙。时人为之语曰:义髻抛河里,黄裙逐水流。”杨贵妃和冒襄笔下的陈园园一样,喜欢穿黄裙子。


电视剧《唐明皇》中的杨妃,林芳兵饰演。贵妃装束中即有义髻黄衣

电视剧《唐明皇》中的杨妃,林芳兵饰演。贵妃装束中即有义髻黄衣


那么,关于容貌,是否也比较可信呢?修眸纤腰,彻底否定了胖的说法。

开元年间,见过杨妃的人不少。她先为寿王妃,再短期作道士,见她不难。即便在被唐玄宗纳入宫中之后,仍然有很多人亲睹芳容,比如李白。长期侍奉唐玄宗和杨妃的太监高力士,后来被流放到南方。他们都有机会给人讲述杨妃的故事,描绘杨妃的形象。此后辗转相传,被写入诗文,多少是有依据的。

天宝元年(西元742年),李白受玄宗赏识,入朝任翰林学士。天宝二年(或曰三年),玄宗和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作乐,李白当场填写新词,作《清平调》三首。这一年,李白四十三岁,杨妃二十五岁,唐明皇则快六十了。


写《清平调》这一年,李白四十三岁,杨妃二十五岁,唐明皇则快六十了。图源电影《妖猫传》

写《清平调》这一年,李白四十三岁,杨妃二十五岁,唐明皇则快六十了。图源电影《妖猫传》



在《清平调》里,李白把杨妃比作赵飞燕:“借问汉宫谁得似,可怜飞燕倚新妆。”赵飞燕以身轻如燕著名,古人形容她“腰骨纤细,善踽步而行,若人手持花枝,颤颤然,他人莫可学也。”李白这句诗,可以泛泛讲,说杨妃如赵飞燕一样漂亮,也可以理解为,杨妃像赵飞燕一样亭亭玉立。因为李白看到的杨妃,正当青春年华,还没有像中年妇人那样,可能已经开始发福。

新旧唐书都说杨贵妃通音律,善歌舞,很自然地,我们会想到《霓裳羽衣曲》,杨贵妃和一个名叫张云容的舞女据说都善于表演这个舞蹈。白居易的《霓裳羽衣歌》中有一段,描写加入了舞蹈的中序:

 飘然转旋回雪轻,嫣然纵送游龙惊。

小垂手后柳无力,斜曳裾时云欲生。

 烟蛾敛略不胜态,风袖低昂如有情。


《唐语林》记载,表演《霓裳羽衣曲》,“率皆执幡节,被羽服,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。”《全唐诗》还收有传说是杨妃赠张云容的一首七绝:

罗袖动香香不已,红蕖袅袅秋烟里。

轻云岭上乍摇风,嫩柳池边初拂水。


不知是否形容霓裳羽衣舞的。

但是,读了白居易的诗,还有这首写给张云容的诗(虽是托名,到底出自唐人之手),我们可以想象,霓裳羽衣舞的舞姿该是多么轻盈婉转。白居易和《唐语林》不约而同,都用了“飘然”一词,也和杨贵妃不约而同,都用柳来比方舞姿的纤柔,那么,善跳此舞的人,能是一个小胖子吗?

更何况,白居易说得很清楚,中序的舞蹈“繁音急节”,“跳珠撼玉”,一连十二遍,在旋转和纵送之中还要保持“”和“嫣然”的仪态,不是身材灵巧的人,恐怕难以胜任。否则,难道翩然起舞的杨妃,也像纠纠武夫安禄山,带着一身肉膘,杂耍似的大跳胡旋舞?



现代画家想像中的霓裳羽衣舞

现代画家想像中的霓裳羽衣舞


总而言之,就所见到的唐人描写,大约杨妃之美,类似薛宝钗,而不像林黛玉,稍微丰润而已,完全谈不上肥胖。

唐人文字中,说杨妃体丰的也有,我读书少,只找到一例,就是晚唐诗人曹邺所作的《梅妃传》。梅妃本无其人,故事全是依托。古典小说专家李剑国先生指出,《梅妃传》是曹邺“早年未及第时托后妃之失宠伤自己失意而作”。小说中,当梅妃向皇帝派来的使者抱怨自己遭到明皇的疏远时,使者解释说,不是明皇不肯亲近她,是怕杨妃吃醋。梅妃愤愤地说:“恐怜我则动肥婢情,岂非弃也?”(害怕爱我就惹那个胖婢子生气,不是抛弃是什么!)骂杨妃为“肥婢”。

梅妃的话虽是虚构,但似乎表明到晚唐,民间已有杨妃偏胖的说法。即便如此,梅妃骂杨妃胖,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观念,显然是苗条比肥胖好。

梅妃与杨妃之争,还涉及到先进和后进的问题。梅妃自认为可以战胜杨妃,资本是年轻。三十岁后的杨妃,在古人眼里,已经老了,可能也会发福。之后到宋人那里,益发添枝加叶,杨妃之胖,从此不可收拾。然而矮子看戏,全凭耳食,纵然千言万语,实在不足为凭。

在宋人乐史的《杨太真外传》里,就有一段妙趣横生的描写:

玄宗在百花院的便殿读《汉成帝内传》,不一会儿,杨妃来了,一边帮他整理衣领,一边问他读什么书。玄宗笑说:“莫问。知道了又该缠人了。”杨妃抢过书看,这一页正写到,“汉成帝得到赵飞燕,爱得不得了。飞燕身子轻,一阵风都能吹走,成帝很担心。造了水晶盘,让飞燕在盘上歌舞,又修建了七宝避风台。”玄宗说:“换了你,嘿嘿,多大风都不怕。”(“尔则任吹多少。”)贵妃有点胖,皇上才这么开玩笑。贵妃回答:“哼,说我胖。我的一曲《霓裳羽衣》,天下谁人能比?”

这里说“微有肌”,还算委婉。秦醇在《骊山记》中,也说杨妃“肌丰而有余”。

被当作野史笔记看而所记多出虚构的五代王仁裕的《开元天宝遗事》,内有两则小故事,都是关于杨妃“体丰怯热”的:

“贵妃素有肉体,至夏苦热,常有肺渴,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。盖藉其凉津 沃肺也。”

 “贵妃每至夏月,常衣轻绡,使侍儿交扇鼓风,犹不解其热。每有汗出,红腻而多香,或拭之于巾帕之上,其色如桃红也。”

贾宝玉肯定读过《开元天宝遗事》,才会因宝钗怕热而比她为杨妃。


“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,原来也体丰怯热。” 宝钗听说,不由的大怒。

“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,原来也体丰怯热。” 宝钗听说,不由的大怒。


素有肉体”四字,说得很不客气。不过,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专一猎奇,这两个小故事模仿《西京杂记》和《拾遗记》,全是虚构,特别是“红汗”一则。后面还有“红泪”的故事,更直接搬用《拾遗记》,只不过把薛灵芸换成了杨贵妃:

“杨贵妃初承恩召,与父母相别,泣涕登车。时天寒泪结为红冰。”(《拾遗记》:“灵芸闻别父母,歔欷累日,泪下沾衣。至升东就路之时,以玉唾壶承泪,壶则红色。既发常山,及至京师,壶中泪凝如血。”)

《杨太真外传》里还记载:“贵妃有姊三人,皆丰硕修整。”也就是说,杨家出美女,不仅杨贵妃自己长得丰满,连她的三个姐姐也都一样。

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,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。原作已佚,现存宋代摹本

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,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。原作已佚,现存宋代摹本


杨妃这三个姐姐,唐诗里也经常写到,但只是泛泛夸赞其美貌而已。张祜《集灵台》诗:“虢国夫人承主恩,平明骑马入宫门。却嫌脂粉污颜色,淡扫蛾眉朝至尊”。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态浓意远淑且真,肌理细腻骨肉匀。”联系到陈鸿、白居易和韦瓘对杨妃的描写,杨贵妃给当时人最深的印象之一,就是肤色好。张祜说,虢国夫人一早去见皇帝,连脂粉都不用,可见她多自信。杜甫写杨家姊妹,突出的也是这一方面。杜甫应当是亲眼见过杨家姊妹出游的,不仅写相貌,还写她们的装扮,写得很详细:“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。头上何所有?翠微盍叶垂鬓唇。背后何所见?珠压腰衱稳称身。”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胖不胖呢?杜甫说“肌理细腻骨肉匀”,可见身材还是不错的。


(本文根据腾讯大集张宗子老师作品整理,仅作学术研究即使我们授权了也不能转载)

扫码手机阅读更方便:
[匿名]